十三五以来,学校切实将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结合起来,着眼于地方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民生科技发展的需求,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1.产学研合作项目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共签约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等各类技术合同963项,总经费达到6.41亿元。科研成果转化率居湖南省高校前列,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产生经济效益约45.3亿元,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校企校地合作、解决人员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减缓环境污染压力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促进了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发展,全面提升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其中“新型固体酸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金额高达5亿元,这是湖南省高校目前为止单项成果金额最大的转化项目,在全省及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
2.合作创新平台和桥梁搭建广泛。十三五期间新增校地、校企联合共建研究院7个(与北京大学共建“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与韶山市人民政府共建“湘潭大学韶山研究院”,与湘潭产业集团共建“湘潭海泡石产业研究院”,与佛山市人民政府和顺德区人民政府共建“湘潭大学佛山绿色智造研究院”,与东南大学、中建五局联合共建了“建筑技术与信息化联合研究院”;与中国电科西北集团等8家单位联合共建了“智能系统可信导航协同创新中心(湖南)”,与湘潭市人民政府、京东集团共建“中南(京东)智能城市与大数据研究院”)。
其中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围绕碳基电子元器件、碳基传感器件、微纳传感器用材料等开展技术攻关,全力推进碳基智能传感器研发和成果转化,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建成国内领先、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微纳加工超净实验室,研制了全球首条碳基传感器芯片小试线和封装线,开发了甲烷传感器、氢气传感器等气体传感器产品和通用碳基生物芯片和检测设备。为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2022年孵化了湖南华碳传感技术研究院民非机构和湖南元芯传感科技责任有限公司。
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鼓励支持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企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采取正副导师制,由企业一线高工担任副导师。同时,为满足企业生产建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积极探索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如根据学校与中冶京诚(湘潭)重工设备有限公司、湘煤集团、三一重工、时代新材等企业签署的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按照企业提出的规格和要求,一是为企业“量体”培养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学历层次;二是为企业“订做”人才,根据企业需求,将有就业意向的研究生按企业需要的方向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显著提高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学校向企业输送人才的“无缝对接”。